雕塑家在中国古代地位很低,雕塑被视为“雕虫小技”,雕塑者往往被视为匠人。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代雕塑作品遗存非常之多,但作者的名字却无从知晓。中国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关于雕塑家的记载却极少,偶有提及也无法对证于现存作品。
这里,我们将选择几位最知名的中国古代雕塑家向您做一介绍。STRONG蒋少游(约5世纪30年代——501)/STRONG;
蒋少游,山东博昌人,北魏文学家、书画家、建筑家、雕塑家。史载其“慧敏机巧,工书画,善画人物及雕刻”,由此受到北魏朝延汉族重臣的礼遇。后又得到文明皇后冯氏及孝文帝的重视,并委以散骑侍郎、都水使者、前将军、将作大匠、太常少卿等官职。虽然史书只记载蒋少游曾参与建造了太庙太极殿、华林殿池沼等,没有提及他在雕塑方面的成就,但生活在北魏开窟建寺最兴盛的年代,身为“将作大匠”(相当于大型工程的总指挥)的蒋少游,是应该参与了诸如云冈、龙门石窟的开凿并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当时,很多人都对蒋少游身有文才而长期从事工程建设很惋惜,认为这是浪费才华。可蒋少游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喜爱的事业。
STRONG戴逵(约326-396)与戴颙(377-441)父子/STRONG;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东晋名士。一生隐居不为官,精于文学、音乐、绘画与雕塑。其贡献主要在佛教雕塑上,在佛像样式中国化的过程中起了开创性作用。史载戴逵曾藏于帷幕之后倾听庙中一般民众对佛像优劣的褒贬,并采纳其中合理的建议来完善自己的创作。当时他所塑的五尊佛像与顾恺之绘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并称为瓦棺寺“三绝”。此外,戴逵还改进了佛像制造工艺,融入了传统的髹漆技术,开创性地做出中空的佛像,即后世所谓“夹纻像”。
戴颙(377-441),字仲若,戴逵次子。受其父影响,同样善书、画、琴、塑,且终生不仕。戴颙青年时便参与造像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造像高手。史载宋世子命人在瓦棺寺铸一丈六高的铜佛像,像成之后发现脸部太瘦,匠们束手无策。戴颙看过说:“不是脸瘦,而是肩部太宽的缘故。”依此修改之后,果然得到了合适的比例。另据史载,晋代僧人慧护在吴郡绍灵寺造释迦像,戴颙嫌其式样古旧,但并未将其重铸,只是在肩以上缩短六寸,足以下减去一寸,结果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达到了“威相若真”。赋彩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特色,据说是戴颙最早将彩绘技法结合到佛教造像中。
STRONG僧祐(445-518)/STRONG僧祐,俗性俞,祖籍彭城下邳(今江办睢宁西北),少时居建业(今南京)。14岁出家,精于律学,为一代高僧。他终生收集佛教文献,所编蓍《出三藏记集》、《弘明集》等至今仍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依据。僧祐还亲自参与开窟造像,据载现存两处南朝石窟――摄山石窟和剡县大佛都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僧祐仅用眼观目测就能达到工程设计所要求的精密程度,匠人照此施工往往可以“尺寸无爽”,这种雕塑设计与实际施工的紧密结合在雕塑史上是相当难得的。
STRONG杨惠之/STRONG杨惠之,盛唐时人,与画家吴道子为学友,据说他们早年一同学画,后杨惠之以为吴道子在绘画方面胜己一筹,便弃绘从塑。他参与制作了长安、洛阳两京很多庙院的造像,是盛极一时的雕塑家。其佛教塑像被称作“精绝殊圣,古无伦比”。杨惠之尤其善塑罗汉像,首创将人物安排在山石背景中的样式――壁塑(亦称“影塑”)。现存江苏角直保圣寺的宋代罗汉像就利用了这种方法,因而一度被附会为杨氏的作品。杨惠之在肖像雕塑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相传他曾为长安名艺人留杯亭塑像,人们从像的后面就能认出是留杯亭。杨氏还总结多年雕塑经验,写成《像诀》一书,惜现已不传。由于杨惠之在雕塑史上有着绘画史上画圣吴道子的地位,后人誉他为“塑圣”。
STRONG文、伏二家族;/STRONG现存雕塑作品中能留下雕者姓名的极少,四川大足宋代石刻多处像龛上都镌有雕工的名字,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文氏和伏氏两家族。文氏家族包括文椎简及其子文居安、文居礼、文惟一及其子文居道、文孟周、文促璋等。伏氏家族署名的主要有伏元俊及其子伏世能、伏元信、伏小元、伏小八等。名字前面有诸如“都作”、“镌匠”、“小作”的头衔,可见他们是以雕刻世家的身份在官方的手工业机构中任职。在古代,大型的雕塑作品很多都是由匠人家族集体完成,他们往往几代传承,以优秀的技艺及良好的信誉赢得了雇主的信任。
;STRONG阿尼哥(1244――1306)/STRONG
阿尼哥,尼波罗(今尼泊尔)建筑师、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蒙古中统元年,阿尼哥仅17岁,便负责西藏黄金塔的修建工程,塔成后落发为僧。他以高超的技艺和才智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至元十年(1273),元政府设立“诸色人匠总管府”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任阿尼哥为总管。至元十五年,皇帝令其还俗,授以光禄寺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品级相当于丞相。次年,主持兴建了圣寿万安寺白塔(今北京妙应寺白塔)。阿尼哥在中国的40余年中,主持修建建筑10余座,塑像、绘画作品不可计数,为喇嘛教在内地的传播,为汉、蒙古、藏各族美术的融合,为中、尼两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有着深远的影响。
STRONG朱碧山/STRONG朱碧山,元代雕塑家。字华玉,室名长春堂,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代晚期。以雕制银器取胜,为一时冠绝。史载他一生所制的器物有蟹杯、虾杯、灵芝杯、鼠啮田瓜觥、银槎杯、茶壶等,大都是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其中尤以银槎杯最受称赏。当时诗人名士如虞集、柯九思等都曾求他雕造银槎作为祝寿的佳品。朱碧山所作银器传世的只有4件银槎。从某种意义上讲,朱碧山的作品代表了元代工艺装饰雕塑和小型玩赏性雕塑的成就与艺术特色。
STRONG泥人张/STRONG天津泥人张始于张长林(1826――1906),他是清末工艺家、雕塑家,字明山,后字行祖籍河北省深州,定居天津。父辈善作泥塑,明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艺更精,时人称为“泥人张”。泥人张的彩塑人物形象逼真,性格鲜明,注意表现人物的心理,尤其擅长为人作小照。据说他只须与人对坐面谈,不动声色,暗中在袖口内笼泥作塑,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作品人物面孔虽小,但形神毕肖,栩栩如生。泥人张曾为京剧演员须生余之胜塑像,置于商店橱窗。因形神刻画惟妙惟肖,颇受观者叹赏。泥人张善画,有一定文学修养,作品富于书卷气,大量取材于民间传说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红楼梦》等。其彩绘善用粉色和重色相结合的方法,风格典雅,明快秀丽。代表作有《渔樵问答》、《蒋门神》等。
泥人张第二代张兆荣(1863――1954),字玉亭,艺承其父而有新创。早期艺术风格写实工整,后略加夸张。作品多描绘平民生活,所作像衣纹简练,概括性强;线条奔放,挺拔有力赋色简淡;重视总体效果,不求细节,善于表现动态。代表作有《吹糖人》、《;三娘教子》、《渔归》、《钟馗嫁妹》等。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