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铜器伪品及特征(四)
发布日期:2015-07-23     浏览:2018次     文字分类:雕塑知识  
凭残留物鉴别真伪(一)

商周青铜器由于块范拼合,事实上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在内范、外范之间若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青铜器器壁的厚薄不匀,或者产生重大的铸造缺陷。为控制器壁的均匀和作微小的校正,商周时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外范之间,使内外范之间的空隙保持稳定和均匀,以提高铸造质量。这在早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是可以见到的。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

垫片的合金与原器分分不一定相同,氧化的呈色也不相同。有的垫片采用当时旧青铜器的碎块,有的碎块上还带有花纹;有的垫片整块不明显,或者只暴露出一小角的线痕。范内的垫片在浇铜液时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只要细心观察,总是能够发现的。垫片放置部位往往相对地有规律,寻找时应注意相应的部位。

早期的整器作伪者,不懂得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因此完全没有垫片。如果传世青铜器上没有任何垫片痕迹,这将是作伪的一个重要信号。有的铭文中垫片的周围线痕很明显,在热片上也能表现出来,作伪者在冒充这些铭文时,把垫片墨拓的轮廓线也仿造出来,但地是在整器上的仿造,不过刻划出来痕而已,在实物上与真正垫片并不相同,细心鉴定当能察觉。

陶范的范土,通常有红、灰两色,但黑色的范土未见。黑色的范土一般来说是翻砂的迹象。因为在翻砂时,泥土中要放入适量的石墨和有机物,这些物质经炭化后呈现黑色。绝大部分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不少尚保存着范土。有的在比较明显的地方,如簋、壶、卣的圈足等也会遗留少量痕迹。在这一方面,鉴定时也可作为参考。

有些青铜器的器足、耳部是间也须封有内范,这些内范在和外范拼合时,必定有接触点。如鼎足的内向一面,大多有这样的接触点可录。接触点上或表现为一个小缺孔,或者内外范之间插有铜片、小铜棍之类作支撑。而早期的伪器,有的与器件的结合是采用焊接的方法,做上假锈掩盖之;或者在足的底部空出一大块,使内外范结合起来,然后再用另一块铜封住,加以伪装。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孔,更少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一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缺陷。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很可能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
;
资讯分类 (Article classification)
热门资讯 (Hot news)
最新文章 (Lates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