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培文家里,85岁高龄的吴培文―――当年发现、挖掘司母戊大方鼎的42名村民惟一幸存者,当今世上司母戊大方鼎发掘过程的唯一见证者,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打开了66年前的记忆之门―――;
9月18日,阔别故乡59年的青铜之冠、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回到家乡河南安阳省亲。;
发现“青铜大炉”;当年,安阳小屯一带发现大量甲骨文以后,前民国政府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发掘。1937年之后,由于日本鬼子的侵占,发掘工作被迫停止了。鬼子一来,村民真是度日如年。人饿得没办法,只好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
1939年3月初的一天,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已过世)漫无目的地在野地里“探宝”。接了两根杆,打到13米深的时候,已经打到水脉了,突然,探杆触到了硬东西,拔出来一看,探杆卷了,探杆头上带上来些许铜锈。;
“有宝物!”吴希增收拾工具悄悄回村找到吴培文商量。当天晚上,吴培文他们找来了十七八个棒小伙子,黑灯瞎火地开始了挖掘。按吴希增白天所做的标记,挖出了一个大土坑,然后继续朝下挖。终于,宝物露出来了,借着昏暗的烛光,仔细一观察,坑底躺着一个巨大的青铜炉样的东西。此时天边开始发亮,不能再干下去了。他们只好填回一些浮土,又用柴草盖住洞口,约定次日晚上接着干。;
第二天晚上,他们多叫了一些人来,队伍扩大到42人。当夜,他们用土办法,“大炉”终于缓缓地上升了。整整折腾了一夜,“大炉”才上升了六七米。天将亮的时候,只听到“啪”的一声,绳子断了!直到第三天夜里,他们又换上新的绳子,用了三匹牲口,忙活了一夜,这鼎终于得见天日。紧接着,就是秘密把鼎运回村里,暂时埋藏到吴培文家院里一个粪堆下面,上面用柴草伪装好。;
日本人觊觎司母戊鼎;刚刚过去十几天,大家的心还没有放下来就出事了。村里有人走漏了消息,驻守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要来看鼎,大伙儿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怎么办?想转移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应允下来。;
那天夜里,黑田荣坐着小汽车来了,登着梯子翻墙过来,大伙拨拉开乱草和浮土,黑田荣走到了跟前,自称见多识广的黑田荣就惊呆了,“吆唏、吆唏”地直叫唤。他戴着小眼镜围着大鼎整整转了好几圈,一边看,一边嘟囔,谁也不知道他说了点儿啥。终于,黑田荣的眼睛离开了司母戊鼎,狡黠地挤弄了两下,开口说话了:“宝物!宝物啊!中国人,这个!”他跷着大拇指连说带比划。村民们站在那里,不知道黑田荣的下文是什么。;
没有几天,鬼子又来了!这次来的不只是黑田荣,有宪兵队、铁道警备队,还有皇协军共100多人。吴培文一看这阵势,撒腿就跑了。可能是黑田荣说错了地方,这拨人把吴培文家翻箱倒柜弄了一遍,没有找到“大炉”,走了。;
这可怎么办?继续放着连性命也难保了。这时就有人出主意说,还是卖了换成钱安生。;
他们就托当地的一个专门“倒腾”古物的古董商将消息透漏给大买家。没过几天,当年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古董商肖寅卿带着护兵和通信员坐着小车来了。看到大铜鼎,肖寅卿一下子惊呆了。肖寅卿当即出价20万光洋!大家伙儿舌头还没有伸直,肖寅卿又说话了:“不过,你们得把它给我分解开,起码分个十块八块的,不然,我怎么运走?等我一块块地装了箱,就把钱付给你们。怎么样?干不干?”;
当晚,他们开始用锯条锯,折腾了一夜,连大鼎的一根腿都没有锯下来。这时有人拎来大铁锤,垫上被子往鼎上砸。哎呀!这一锤可不得了,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砸掉了一只鼎耳!由于害怕把鬼子招来,大家七手八脚地扒掉西屋马棚地上的牲口粪,挖了一个深坑,把“大炉”重新埋上,又伪装好。;
不久,上回没有得手的宪兵队等一班人,再次来到武官村,他们把西院马棚误以为西屋马棚,翻了一个底朝天。;
宝鼎最终收入蒋介石囊中;村里人知道鬼子不会罢休,后来就把以前挖掘的一只没有人要的破罐子,用麻袋裹起来放到床底下,搪塞了他们。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县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威逼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当时出版的《民生报》载文说:“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司母戊大方鼎。;
后来,风声竟然传到了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的耳中。时值蒋介石60大寿在即,王仲廉正在发愁送什么礼物,得知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司母戊鼎又连夜被运到了南京,后来被存放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
解放南京时,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被解放军发现后,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国家博物馆建成后,从南京调往北京,大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国家博物馆。;
・链接・;何谓司母戊鼎?;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博士说,这只大鼎的名字,来源于其腹内长壁上的三个铭文:“司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重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信息来源:东方今报 楚涛、志伟)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