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的绘画u技巧/u1.块面呈现,掌握渗化贝老师开始由头部画起,画头发时,墨要多些,以五分之三的墨和五分之二的水配比融合后进行绘画,由于贝老师的写意水墨人物,没有线条,着重要呈现的是墨色的渗化晕染效果,所以在运笔时,注意掌握晕化的程度。2.定位眼嘴,水墨适中接着定位眼睛和嘴巴,此时水和墨的比例基本为一半一半,笔不要太湿,中性饱满为宜。先大笔蘸上所要表现的墨色,然后在笔尖蘸上浓墨,用笔卧倒,并向所卧倒的侧方前进,这是从点法发展变化而来,几笔便能表现出体面,注意外轮廓不要化开,以使脸形不清楚。3.动态转折,处理得当由颈到肩到手的处理很是关键,运笔要注意力度、顿挫、回旋、伸缩和转换等。特别是转换,笔管不要握死,在手中要经常转动,形成变化,并且有行有留。总之不管是点还是面,都要见笔,笔法不紊乱、不互相干扰,便能呈现很好的动态转折。4.背部腰部,拙中见巧背部也是体现动态的一处转折,不宜画得太深太黑。腰部因为有束缚,所以则用浓墨表现。以点法为主进行描绘,轻快随意,运笔不亦过快,过快容易无味单薄,也不要过巧,要能拙中见巧。5.留出空白,透气灵动裙子则以点法和书法中的啄法结合表现,啄相对更有力些。绘画时,可任其水墨淋漓扩散,但在体现形体的部分对水分要适当控制,注意上部受光处墨色略淡;中部较浓与腰部呼应;下部则不深不淡,墨色适中。注意裙子与手间的留白即空出来,让这个部分有透气的感觉。6.草书落款,加强形式最后做一些细节处理,如头发边缘用枯笔挑一挑,裙子的边缘也挑一挑,呈现质感;再调整总体墨色,使其透明活泼,气韵生动。让我们不由得哼唱起来“随着脚步起舞纷飞,跳一曲春天的芭蕾,天使般的容颜最美,尽情绽放青春无悔。”[1]董源技法董源简介
董源(?-约962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Z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皴法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皴法是一种用笔墨的方法,专用于描绘山、石的脉络和质感,也以此表现近树主干的皮纹和质地。
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
潇湘图成扇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意境潇湘图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董源山水画法有两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可见他既能作水墨意笔,又长于青绿山水。今在传为董源的画迹中可略见他的小青绿手法,如《龙宿郊民图》轴。董源才艺广博,还兼工人物、龙水、牛虎等画科,当时有不少权贵之家请董源绘龙水屏风,享誉颇久。今传为董源山水画佳作者近十幅,其鉴定结论多出自明人。
对这几件山水画进行综合比较后,可分为三个层次:(1)《潇湘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和《夏山图》卷的造型程式、表现手法颇为相近,与画史中记载的董源山水画风完全一致,且流传有绪,代表了董源山水画的艺术特征。(2)《龙宿郊民图》轴、《秋山行旅图》轴、《溪山行旅图》轴及《寒林重汀图》轴是接近董源山水画风的精品,可资探讨董源画法的丰富性。
(3)《溪岸图》轴、《洞天山堂图》轴等等,是后世画家仿制品中的精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董源的一些艺术手法。这类作品留存最多,有的是出于造假的目的,有的是由于后人误鉴所致,但从侧面反映了董源山水画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