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工艺美术的陶瓷工艺
发布日期:2017-03-05     浏览:1725次     文字分类:彩绘墙绘  

隋唐工艺美术的陶瓷工艺隋代青釉唾壶隋代陶瓷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显著标志则是白瓷的烧制成功。经对瓷土的严格精炼,使铁分减少,并准确掌握烧制的火度,而烧成白度较高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给后来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青瓷的烧造,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瓷器的品种,较之前代亦有所增,主要有盘、碗、尊杯、壶、罐、盆、缸、盂、炉、灯等日用器皿。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唐代瓷窑已有名称,并以窑名来代表瓷器的品种和特色,这种传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唐代的瓷窑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为代表。越窑以盛产青瓷著名,窑址因集中于古代属于越州的浙江余姚、绍兴、上虞、宁波一带而得名。所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薄,釉色莹润,纯净如翠,有类玉、似冰之誉。产品多贡宫廷,而皇家亦在此设官督造。其瓷器的装饰有花鸟、动物、人物、山水等纹样,手法分为刻花、划花、印花、堆贴等。邢窑以烧制皎洁如玉的白瓷为主,窑址在今河北省内邱县。其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类银似雪,器形素光大方,不施纹饰。当时作为地方特产,曾进贡宫廷。唐代还新创一种花釉瓷,亦称彩瓷,是在黑釉、黄釉、天蓝和茶叶末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深色的釉上衬出浅色彩斑,十分醒目明快,人称釉上彩,多产自河南省郏县、禹县和鲁山等地。而釉下彩则是在素胎上画出彩色纹饰,后挂釉,这在陶瓷装饰上具有重大意义。纹瓷也是唐代陶瓷中的新工艺,系将白、褐两色瓷土,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烧制后具有白褐相间,类似木纹、虎皮的纹理,效果独特,为寿州窑所创。此时民间生产的黑釉、黄釉、酱釉等瓷器,风格粗犷淳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另外,汉代的低温釉陶发展到唐代则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三彩釉色鲜明,以黄、绿、白、赭为主,蓝色较少,亦较名贵。三彩的盛行期,大致在唐高宗至玄宗之间,以后逐渐衰落。三彩分人物、动物和器皿3类,其中以人物和动物制作的尤为精美。人物刻画各具性格特征,形完神足,情态逼真,姿势优美。动物中以马和骆驼塑造最为出色,比例恰当,雄健生动,气势宏大。

唐代瓷器,造型浑圆饱满,简洁单纯,富有变化。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刻花、堆贴和捏塑等。图案纹样较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普遍采用匣钵装烧工艺,使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加之纹饰精美,因而畅销国内,远销海外。现日本、印度和埃及等国均有唐代瓷器出土。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
;
资讯分类 (Article classification)
热门资讯 (Hot news)
最新文章 (Lates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