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州窑的主要代表器
发布日期:2017-03-05     浏览:1429次     文字分类:彩绘墙绘  
朗州窑-主要代表器

周新国先生酷爱收藏高古陶瓷。近20年来,湖南省常德汉寿县经常发现众多硕大彩绘陶瓷。据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所载,其中包括:唐漩涡纹彩陶瓮《武陵藏珍》图片:072瓮高37.5厘米,口径19厘米,最大腹径40厘米,底径12.6厘米。小口,圆唇。腹形鼓圆,其上饰二周凹弦纹。圆饼底。胎色紫灰(图071)。这件彩陶的图案装饰,先用淡红色化妆土在泥质陶瓮的颈部和上腹部,涂(浸)三个圆斑块,其上再用褐彩绘制三个旋转的圆涡纹。彩绘施于罐的肩和上腹,向下俯视可以看到彩陶瓮的全部纹饰(图072、073)。它那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会产生流动的节奏和韵律,让人感到有无数的涡纹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高大的陶瓮,底部仅十余厘米,估计当时很可能把下腹没绘彩的部分埋入地下,将重量部分传递到地面,由此而保持大瓮的稳定。关于“漩涡纹”,众多彩陶研究专家将这种纹饰依其形状命名为“水波、漩涡、鱼网纹”等。李进兴《彩陶漩涡纹释疑》则认为:彩陶上古人绘制的漩涡纹饰可能并不是“表现水波、漩涡以至水中的渔网”,而是具有一定抽象的意义,如“漩涡”代表“复活”等等。《武陵藏珍》:073五代彩绘盘口瓶《武陵藏珍》:074该瓶高30厘米,口径9.9厘米,底长9.8厘米。口作盘形,束颈细长,深腹鼓圆,平底。肩部饰围栏一周,下腹作围栏垂幔,围栏均作镂空状。腹部素胎上涂白色料浆粉,再用酱色彩釉绘花,外表不再罩釉。整个画面虽草草几笔,却颇得写意画之妙(图074)。该器造型优美,图案舒展流畅,是盘口器中的精品。据周世荣《湖南陶瓷》考证:这类盘口瓶,“约相当唐末五代”时期。五代彩绘梅瓶《武陵藏珍》:075分二式。一式(图075)该瓶高29.2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9.6厘米。圆口,卷唇,短颈,腹微鼓,领部和腹部各饰凹弦纹一周。平底。红褐色胎。肩部及腹部涂淡红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酱色缠枝花卉图案,外表不再罩釉。二式(图076)瓶高2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4厘米。盘口,短颈,溜肩,腹部饰凹弦纹一周。平底内凹。红褐色胎。肩部及腹部涂淡红色化妆土,其上绘酱色梅花图案10朵。外表罩釉,但釉已脱落。此类梅瓶的胎质较粗,光洁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要烧出艳丽的彩瓷,就必须在胎上涂一层化妆土,以弥补上述缺陷。因为化妆土可增强胎的致密度。在化妆土上绘花,更能衬托彩釉的呈色,达到釉色美的预期效果。《武陵藏珍》:076唐粉斑高颈罐《武陵藏珍》:077分二式。该类罐的共同特征:圆口,折沿,高直领。溜肩,鼓腹,腹下敛收。颈部和肩部涂淡红色化妆土,腹部浸三个呈“品”字形的圆块状粉斑,并与肩部相连。一式(图077)高31厘米,口径9.6厘米,最大腹径25.1厘米,底径14.8厘米。饼足。三大圆块斑用宽线条串连。外罩黄色釉,大部分釉已脱落。二式(图078)高29.8厘米,口径9.7厘米,最大腹径25.5厘米,底径15.2厘米。平底。腹部饰凹弦纹二周。外罩黄色薄釉。据考证,圆斑彩画,这是朗州窑最常见的。以化妆土绘成大块不规则的圆形、桃尖形于器上,纹饰虽粗简,但色调配置得当,具有简朴大气的艺术魅力。《武陵藏珍》:078唐粉斑瓜棱形罐《武陵藏珍》:079该罐高16.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6厘米。圆口,卷沿,束颈。腹作十瓣瓜棱形,肩部和腹部各饰凹弦纹一周。两侧饰对称化妆土大圆斑,外壁罩酱色釉。饼底(图079)。这是朗州窑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唐酱釉线条纹罐《武陵藏珍》:080该罐高15.7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7.6厘米。圆唇,短颈,溜肩,鼓腹,饼底。从肩部到腹部饰八组线条,每组五条,用白色化妆土装饰。红褐色胎,施酱黄色釉(图080)。此种装饰实属罕见。唐酱釉四耳瓜棱形盖罐《武陵藏珍》:081该罐通高约35厘米,口径17厘米,最大腹径24厘米,底径11.6厘米。敞口,斜直领,溜肩,腹微鼓,饼足。肩部和下腹各饰凹弦纹一周。肩附两两对称之环耳4个。褐色胎。罐身呈九棱瓜瓣形,涂白色化妆土,外罩酱色釉,釉不及底。惜盖已残(图081)。此器硕大、庄重,展示了大唐“以肥为美”的风韵。唐带盖瓜棱形双口坛《武陵藏珍》:082该罐通高22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8.4厘米。内口微敛,外口檐口略矮。罐身呈八棱瓜瓣形,腹中部饰凹弦纹二周,外涂一层白色浆料。褐色胎,饼底(图082)。双口坛也叫“双唇罐”。据汪庆正《简明陶瓷词典》记载,此类罐为汉、晋时期流行的一种罐式,与今泡菜罐相似。朗州窑出土唐代双口坛,仅见。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
;
资讯分类 (Article classification)
热门资讯 (Hot news)
最新文章 (Lates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