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的基本简介钴料先在胎体上绘画花纹,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呈现白地蓝花,是釉下彩瓷器。元青花瓷据目前已发现的材料,我国青花瓷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件瓷枕的残片,枕面釉下用蓝彩绘出菱形轮廓线,经测试证明蓝彩的成分是钴矿土。在明代的民间陶瓷工艺当中,青花瓷器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品目。
明代瓷器生产,是在继承前代优点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的瓷器生产,选料精致、淘练精细、胎体厚重、胎质洁白、质地坚密、声响清脆。绘画图案的题材,写意的多,画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头部较大,不合比例,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晚期画龙比较草率,但龙爪雄壮有力。明代画八宝图案的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还有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的瓷器,如百寿、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