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延续了六个多世纪的元、明、清三代,是封建社会制度后期到末期的时代,也是继辽、金、西夏之后,众多民族首领相继逐鹿中原并建立统一国家的时代。由蒙古族建国的元代(公元1271年一1368年,都今北京城),早在开国的半个多世纪以前,即由始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二4各部落,建立起强大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并与他的继承人窝阔台、蒙哥等进行了三次西征,长驱直入到南亚、中亚以至东欧各国,曾一度攻占了今天的苏联、波兰、匈芽利以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在此军事胜利的形势下,很快消灭了中国北部的金国和南部的南宋,统一了全中国。正如《元史・地理志》所夸耀的,当时的疆域已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到元朝建国时,已是元世祖忽必烈(即蒙哥大汗)至元八年的事,它结束了中国自北宋以来较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一个以蒙古族为统治中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使中国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同时,由于疆土的扩大,促进了国内外交通的发达和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因此,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富庶的国家之一。著名的意大利游历探险家马可波罗就是在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来中国的。他景仰中国的文明,在中国住了十七年,遍游各大城市,回国后写成轰动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中国的繁华富庶及灿烂的文化艺术。
元朝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对于土地的掠夺和对于汉族人民残酷压迫,激起了农民不断的起义反抗。起义军将领之一的朱元璋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击败了其它起义将领,消灭了元朝的统治,建立起明朝(公元1368年一1644年)。先都南京,后迁北京。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朱元璋把他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省为藩王。在明朝前期,由于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与之相联系的手工业和商业、交通等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明朝江南地区丝绸和纺织业的兴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同时由于商业贸易的需要,中国早期的航海家、宫廷太监郑和曾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以及非洲东岸等几十个国家通好,并有了商业往来。但到明朝后期,由于地主统治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使得阶级矛盾激化。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就是在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自缢死于煤山(今景山公园)的。发迹于我国东北松花江一带的女真族(满族的前身),早在明朝初年,就已经有了稳固的地盘。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国”。其子皇太极扩大疆土,于明崇祯九年(1636)改国号为“清”,据有东北及蒙古各地,形成与明朝对立的封建王朝。明亡后,清军勾结汉族内奸吴三桂,很快战胜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建立了清王朝。(公元1644―1911年)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颁行薤发令,并改为满族服装,这是汉族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激起全国的普遍反抗。但由于清统治者与汉族官僚地主相勾结以镇压人民,使得政权巩固。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广大劳动人民在受尽阶级、民族压迫剥削的痛苦生活下,工农业生产仍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清中期的嘉庆、道光年间,封建经济虽继续发展提高,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趋激化,各地农民起义反抗,此起彼伏,使得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后期正值欧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所谓“列强”国家四出侵略的时代,他们对于处在封建闭关自守、号称为东亚睡狮或病夫的中国,无不觊觎,视作一块肥脂。为首的英帝国主义并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使中国每年要付出白银五千多万两,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以致在1840年与英国进行的“鸦片战争”失败,使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历史上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期也是以1840年为界的,从1840年以后,清政权外受各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内迫于广大农民的起义反抗,著名的有白莲教、天理教以至更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都使清朝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更加以统治阶级的腐朽奢靡,这就决定了清王朝的必然灭亡,并从此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社会。
第二节中国雕塑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和衰萎时期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由于游牧部族的落后因素,相应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生产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元朝官府为了满足蒙古贵族奢靡生活的需要,特在工部设立诸色人匠总管府、提举司和各种局院,其中工匠统称为“匠户”,全是从民间搜刮而来,故又名为“括匠”。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在中国北方各地一次就括匠四十二万人,至元二十四年又“籍江南民为工匠三十万户。”这些工匠匠户,多掌握有一定的手工艺技术,当然其中也有少数精于雕塑的人材,但却受到元代统治者的残酷统治,所有工匠都规定子孙世袭,被长期“鸠聚”,终日终年在吏卒监督之下辛勤工作,不得休息,更不能改业离去,如此,工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难以发挥,也阻碍了手工业技术,包括雕塑技术的发展。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通行于西藏(当时的吐蕃)的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元世祖曾封喇嘛教法王八思巴为“国师”和“大宝法王”。因此,元代的喇嘛教造像颇为盛行。同时,道教在元代也很兴盛,道教造像也多有遗留,甚至元代还有属于道教的石窟。;关于佛教造像,据《元史》记载,元代曾设立“梵像提举司”,并在“匠作院”中分设石、玉、木、瓦等局,专司雕塑之作。《元代画塑记》中曾把佛、道像和金刚、神鬼、罗汉、圣僧像列于画工十三科之先(见《经世大典》),也足以说明元代对于佛、道雕塑造像都是很为重视的。
在明朝,最初讨伐元朝的檄文中,曾经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种精神也必然要反映在明朝的施政措施中,尤其在文化美术方面,明朝不仅有类似宋代画院的设施,并且向往盛唐的文物制度。从明代遗留到今天的一些雕塑造像的造型风格上,不难看出它不只是继承了宋代,更与盛唐时代的制作有某些接近。只是由于城市工商业和世俗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佛教石窟造像更为减少,即城市寺庙中的偶像,在佛、道造像以外,其它的神庙如城隍、土地、关羽、岳飞等逐渐繁多,这样使得中国雕塑艺术在题材内容上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同时,由于世俗美术的发达,用为摆设的小品工艺雕塑以及用于宫殿建筑的装饰雕塑也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阶段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封建社会显著走向下坡的时代。反映在意识形态的美术方面,多数是摹仿前代,缺少创造精神。表现在形象明显的雕塑艺术上,即使刻意摹仿前代,仍显得软弱松弛,缺乏生气。这种现象,尤以清代后期更是普遍存在。在雕塑制作的题材内容方面,也是沿袭着明代而更为推进了一步,即世俗的神祗造像和小品工艺雕塑,较之明代更见繁多。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前的旧时代,曾有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困厄,不少地区盛侣“毁庙办学”之风,即把寺庙中的神像毁去,利用庙屋以兴办中小学,看来似乎是“破除迷信,易弊为利”,但从保存寺庙造像以至壁画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毁庙以破除迷信的事件,在清代末年的辛亥革命以至近年的历次战争和动乱中,也时有发生。这虽是属于近代或现代的历史事件,但所毁去的包括唐、宋、元、明、清各代庙宇,其中富有艺术价值的雕塑造像遗作还是不少的。以上所述情况,多是著者亲眼看到的事实,每一忆及犹有不胜惋惜之情。但如与取得祖国的新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末节了。
佛教和道教雕塑中国封建社会到接近并已届末期的元、明、清三代,由于社会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逐步产生所促成的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使得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起了很大的变化。佛教势力虽已渐趋衰落,但与佛教并行的道教以至其他的神鬼迷信、建庙供奉的风气却比以前兴盛。如每一城市都有与孔子庙同样规模的城隍庙,到明代有更大的建造。城隍受封为帝,其塑像和陪侍侍从规模,多高出于其他神庙。还有属于道教的玉皇庙、东岳庙以及北方各省农村都有的土地庙(社神)、关帝庙……等等。所有这些庙宇,都塑有数目不等的偶像。因此,这一时期,可说是中国雕塑造像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然而,我们以上所谈的只是指城市中的寺庙发展,而地处远离城市的佛教石窟雕像,却是大大减少,甚至渐渐绝迹了。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