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铭的创作生涯
发布日期:2017-03-09     浏览:1856次     文字分类:雕塑知识  
刘士铭-创作生涯刘士铭的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基调。

青春期的昂扬与浪漫刘士铭的青年时期作为受徐悲鸿欣赏和老一辈雕塑家器重的青年雕塑家,是意气风发、人尽其才、艺途坦荡的,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种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相呼应,主要是具有纪念碑性的大型创作。

中年的苦涩与执著自60年代起,刘士铭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他远离北京,到河南、河北生活,此后离家别子,一生坎坷,诸多磨难。但这些没有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相反,在与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相处的日子中,刘士铭看到了人民对生活的达观和人性的真诚。他的艺术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更深入地探触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一个中国雕塑家的人文情怀,在刘士铭的作品中,最可贵的就是这种平静达观的生存境界与人性的温暖。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借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刘士铭展开了对中国传统陶俑与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说书俑的生动传神,神似与气韵。古代艺术家将动物与器皿相结合,那种奇特的想象力,影响刘士铭创作出《三女陶鼎》(1981)、《老虎背女人》这样的作品。1980年刘士铭重返中央美院任教,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造热情,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刘士铭的雕塑不是简单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复制,他将自己受过的雕塑教育,如春雨无痕般地融入一种自由率真的表达之中,这种心灵的自由表达,正是汉代先人面对自然时的从容天真,由此,刘士铭在中国传统雕塑和西方写实雕塑的体系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平易近人、自信大度,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息的雕塑风格,对中国雕塑的现代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晚年的平淡与温情爱情是刘士铭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刘士铭艺术中的爱情是一种心胸博大的爱,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恋人之爱,还有母子之爱、亲人之爱、军民之爱以及小人物之间和动物的亲情之爱。他所涉及的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本质和永恒的情感(如天真无拘的童心与相濡以沫的母爱),是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令人动情的人类的最美好的品质。他甚至以“温柔娴静”、“忠厚善良”这些词来命名他创作的人物形象,正是靠着这些品质和情感,我们才得以度过生命中许多艰难的时刻,并且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80年代后期,船民生活成为他的一个重要创作题材,以《水上人家》、《长江木排》(2004)为例,他创作了大量的船工与农民形象,这其中有各种不同的船,船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农家器具。我时常揣测,刘士铭所创作的大量船的形象与船上人家的作品,除了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他的所见所感,是否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与长河,进取与拼博的生命感悟?否则,他不会从50年代创作《归家船妇》到晚年的《黄河船工》(1996)、《长江木排》(2004),始终保持了对这一题材的浓厚兴趣。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
;
资讯分类 (Article classification)
热门资讯 (Hot news)
最新文章 (Lates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