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窟-艺术宝库-文化分析在中国雕塑史上,古代巴蜀地区(现为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石窟雕塑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古时这里是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道教形成和佛教传入最早,石窟造像时间延续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区内有五十余县遗存着二百余处石窟群,其造像活动始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繁荣于唐宋(公元618―1279年),延续至明清(公元1368―1911年),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等艺术竞相媲美。
在这一地区众多的石窟造像群中,大足石窟为规模最宏伟,内容最丰富,艺术最为精湛的一处,素有“石刻之乡”和“艺术宝库”之美誉。
大足石窟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距重庆165公里,县境内共有晚唐(九世纪)到宋末(十三世纪)的造像5万多尊,石刻分布40余处,其中北山、宝顶山两处最具代表性,也最为精彩。
北山,古称龙岗山,离县城两公里。唐末(9―10世纪),这里曾是割据东川的昌州刺史韦君靖贮粮屯兵的“永昌寨”。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韦君靖在寨内西翠壁(今北山佛湾)首先开凿佛像。此后,当地官吏、士绅、僧尼步韦后尘,陆续自费经营造像,北山石刻从晚唐起,直至南宋绍兴年间,历经250多年,有佛教造像近万尊,距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以佛湾为中心分布于山之四陬,风格则因时代而各异。
第136号的“转轮经藏窟”是北山最完整的大型石窟,可称宋刻的代表作。窟内的观音、菩萨像和蔼可亲,不像云岗大佛那样神秘,高深。尤其是坐在吼狮之上的文殊与骑在白象背的普贤最引人注目,善良的美女和被驯服的野兽产生柔和与强力两种造型的强烈对比,构成善战胜恶的哲学形象,达到艺术上静与动的和谐统一。
北山石刻中的珍品当数宋代的观音像。中国早期的观音像,一般以男性形象出现,正襟危坐,庄严肃穆,而这里晚唐以后的观音,却迥然不同,以女像出现,且已世俗化具有人性美。
长期享誉北山石刻之冠的“数珠手观音”俗称“媚态观音”,身高不超过100厘米,侧身立于正中,右侧斜依石壁,脸庞圆润秀丽,腼腆含羞,低眉浅笑,两手自然交叉于腹部,左手握右腕,右手提数珠,全身装饰富丽堂皇。她头戴花冠,上身微露,胸垂缨络,腰系围裙,肘悬衣带,赤足踏于莲花之上,裙带临风起舞,体态神情轻盈妩媚,俨然像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妙龄少女,许多外国参观者称她为“东方维纳斯”。
宋代的“地藏化身窟”现存四个比人略大的地藏化身像,造型准确,形象朴素而有体量感,是严格而精练的写生雕塑。
北山的石雕以秀丽精巧,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宝顶山的石雕却以气势雄伟,场面壮观而令人赞叹。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这里的石刻是宋代名僧赵智凤主持开凿的,前后历时70多年,距今已800余年的历史,这里共有造像1万余尊。以大佛湾为中心,在长约500米深幽的马蹄形山湾中,或石窟中,或岩壁上,一幅幅大型雕像十分精美,蔚为壮观。
在大佛湾中部“释迦涅磐圣迹图”是宝顶山的最醒目、最精彩的石刻之一。涅磐,在佛语称“死”的意思。佛祖释迦牟尼半身侧卧,大佛长31米,仅现上半身下半身隐没岩石中,几乎占据整个北崖。采用意到笔不到雕刻手法,含蓄隽永,引人遐思,更显佛像伟大,佛涅磐像面容慈祥宁静,微睁两目,释迦灭度前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释迦降生图”又名“九龙浴太子”是难得的杰作。这幅雕像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颇具特色。岩壁上伸出九个龙头,清水从正中的龙口中流出,正好洗浴坐于盆中刚出世的释迦牟尼,整幅雕塑既自然生动,又情趣盎然。
大佛湾唯一顶天立地的一龛站像为“华严三圣”,中为密宗始祖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和普贤,三像身高7米,镂空刻近似圆雕,立体感强。尤其是普贤手托石塔重近千斤,历千年而不坠。是雕刻家运用力学原理,巧妙地雕刻了接地袈裟的缘故。
“千手观音”也是一幅雕像精彩之作,在88平方米的石壁上雕出身高约3米,有1007支手,如孔雀开屏一样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展,每只手都雕得纤细柔美,手中各拿着各种不同的器物,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在宝顶山石刻中,还有多组是直接反映生活和劳动场面的雕塑,人物或仰酣睡、或悠然吹笛自乐,都刻划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大足石刻,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粗犷有致而闻名遐迩,每一处造像之所以具有感人的魅力,都体现出作者巧妙的设计,以及工匠熟练的技艺。大足石刻是中国古老石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王国马拉喀什市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会议上作出决定,将中国的大足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1]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