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1952年7月中旬,史料委员会初步提出了浮雕的主题方案,共有九幅。1953年1月19日,秘书长薛子正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浮雕主题的指示:
“井冈山”改为“八一”;“义和团”改为“甲午”;“平型关”改为“延安出击”;“三元里”是否找一个更好的画面?“游击战”太抽象,“长征”哪一个场面可以代表?
史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后,又对原先提出的浮雕主题进行了多次改变,形成了现在的八幅。
《虎门销烟》画稿艾中信,雕刻曾竹韶《金田起义》画稿李宗津,雕刻王丙召,助手刘士铭、谢家声
《武昌起义》画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助手祖文轩
《五四运动》画稿冯法祀,雕刻滑田友,助手陈天、夏肖敏、吴汝钊
《五卅运动》画稿吴作人,雕刻王临乙,助手李祯祥、王澎(王鸿文)
《南昌起义》画稿王式廓,雕刻萧传玖,助手王卓予、王万景
《抗日游击战》画稿辛莽,雕刻张松鹤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画稿彦涵、雕刻刘开渠
《支援前线》雕刻刘开渠
《欢迎人民解放军》雕刻刘开渠
放大稿助手:王殿臣、祖文轩、李唐寿等
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由于彦涵画过渡长江的油画,因此《胜利渡长江》的画稿便由他来设计。稿子画了三遍,第一遍画的是战士头戴美式钢盔冲锋的场景,这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渡江战斗的情形,但考虑到群众对解放军的普遍印象,于是第二稿(现存连云港市彦涵美术馆)将战士们改为头戴布军帽,并且突出了指挥员以及划船民工的形象,而后来纪念碑建设时采用了此稿。
原来彦涵当时希望把画稿修改得更完美,于是在第二稿的基础上又创作了浮雕的第三稿,此番设计又增加了一些战士的形象。但由于第三稿过长,不符合纪念碑高耸挺拔的设计方案,最后还是采用了第二稿。
石工贡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不为人知的一批石工对纪念碑浮雕的雕刻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批石工长期从事中国民间雕刻,传统雕刻技艺很高,但对西方雕刻技术并不了解,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人的风格不同,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刻制会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在刘开渠的领导下,这些石工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培训。雕塑家们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让石工练习,由于浮雕所采用的汉白玉开采于北京房山,完整的大料不容易取得,为确保石料不被损毁,石工在练习人像雕塑的基础上,再进行纪念碑人物试刻。经过一年多的练习,石工们熟悉了从粗刻到细雕的方法,有力地保证了纪念碑浮雕石刻的完成,他们也在实践中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兼通东西方雕刻技术的优秀石雕艺人。
说说您的看法:(无须注册)
共0条评论暂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