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案例->浮雕-“黄河流路变迁史”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大改道有5次(行河于六条大流路,其中有两次经由利津一带入渤海),河道变迁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1、禹王故道: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行河约1370年。详述:禹王故道: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行河约1370年。起于积石山(《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于天津一带入渤海。“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氵内,至于大亻丕。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
2、西汉流路:公元前602年-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行河613年。详述:西汉流路:公元前602年-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行河613年。起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于沧州一带入渤海。东行漯川(古河道名),经滑台(今河南滑县)、戚城(今河南濮阳西)、元城(今河北大名)、贝丘(今山东清平西南)、成平(今河北交河县南),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渤海。
3、东汉流路(古利津流路):公元11年-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行河1037年。
详述:东汉流路(古利津流路):公元11年-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行河1037年。起于魏郡(今濮阳市西),于利津一带入渤海。流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临邑、惠民至利津入海。
4、北宋流路:1048年-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行河81年。详述:北宋流路:1048年-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行河81年。起于澶州商胡埽、北流至天津、东流至无棣一带入渤海。向北直奔大名,进入卫河,流经今馆陶、景县、东光、南皮,至沧县与漳河汇流,从青县、天津入海。
5、明清流路(徐淮流路):1128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行河723年。详述:明清流路(徐淮流路):1128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行河723年。起于滑县李固度(今浚县、滑县以上),于云梯关(位置在今江苏滨海一带)入黄海。经延津、长垣、东明一带入梁山泊,然后由泗汇淮入海。
6、利津流路:1855年至今。已行河165年。详述:利津流路:1855年至今。已行河165年。起于兰阳(今兰考)铜瓦厢,于山东利津铁门关入海。溜分三股“一股由曹县赵王河东注(后淤);另两股由东明县南北分注,至张秋穿运河后复合为一股,夺大清河入海,以后北股又淤,南股遂成干流。